张良作为历史名将却表现平平,其战损较高的核心原因在于属性面板与战法机制的适配性不足。张良的统率值极低,即便全统率加点也难以改变其脆皮本质,而武力值同样偏低,需依赖战法叠加至4回合后才能达到常规输出武将水平。这种属性短板导致其在前期开荒或PVP对抗中极易成为敌方集火目标,即便搭配暂避其锋等减伤战法,受基数影响仍难以有效降低实际伤害。张良的4御优势虽能提前组队,但低属性使其在等级压制策略中收益有限,反而可能因过早暴露短板而拖累整体节奏。
其战法效果理论上强势,每4次普攻可造成200%全体伤害,合计600%伤害率,但受限于武力成长不足,需8回合才能追平一线输出将的武力值。这种延迟爆发机制在当前快节奏版本中显得格格不入,尤其在面对高爆发队伍时,张良往往未完成武力叠加便被击败。战法触发依赖普攻次数,若被控或未携带强攻类战法,输出效率会进一步降低。尽管传承战法对吕布等武将生效,但张良自身缺乏稳定的触发环境,导致战法价值难以充分发挥。
兵种适性与阵容搭配的局限性加剧了张良的实战劣势。其仅枪兵适性为S,其他兵种表现平庸,而蜀枪阵容中张飞、关羽等核心武将的强势进一步压缩了张良的出场空间。在主流阵容如五虎枪、桃园盾的对比下,张良既无法替代核心输出位,作为辅助又不如黄月英、郭嘉等专精武将。即便在4御开荒阵容中,张良也需绑定刘备等高续航武将才能维持生存,这种高配置需求与低回报形成鲜明反差,导致玩家更倾向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替代角色。
版本环境与机制设定共同限制了张良的发挥。当前版本以速攻和控场为主流,张良的慢热特性与低统率短板使其难以适应高强度对抗。抵御机制本可缓解其生存压力,但抵御来源战法如勇者得前、折冲御侮与张良的强攻需求冲突,且其主将位适应性差,进一步削弱了战术灵活性。相比之下,同期的贾诩、SP诸葛亮等武将凭借混乱、增伤等机制快速崛起,而张良的越战越痛机制因缺乏环境支撑逐渐边缘化。这种设计逻辑与版本脱节的问题,是张良战损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。